本文由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提供
名门望族,是人们对地方上有重大势力或重大影响家族的通称。有悠久的历史,有较多的人口数量,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具备人才辈出这个最重要的条件,如在科举上出过进士,出过四品以上的官员等。
按照这样的标准,清代著名史学家、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全祖望在其《甬上族望表》一书中,收录了229个甬上氏“族”,其中489个“望”,这里的“族”和“望”就是家族群体和群体中的个体,此书可谓是关于“甬上名人”及家族在清代以前最为系统、完整的梳理。
图一:《甬上望族表》中记录了229个甬上氏族,其中489个“望”。
在宁波历史上,宋代和明代都出过非常有名的四大家族。宋代四大家族是西湖楼氏、四明史氏、西湖丰氏、大池郑氏,这些都是宰相家族,其中以史氏家族最为宁波人熟知。
史家“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出过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位宰相,在南宋历史上影响深远,对宁波文化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明代也有四大家族,有西湖陆氏、槎湖张氏、江北屠氏、镜川杨氏,这些都是尚书世家,涌现出父子尚书、叔侄尚书、兄弟尚书,均在《明史》有传。
目前宁波现存的不少历史遗存都与这些甬上望族不无关联。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学奖后,地方学家也在江北屠氏家谱中找到了屠呦呦父亲屠濂规的名字,可以说,甬上望族的影响力始终在延续。
在史学大柱全祖望逝去后,甬上望族在风云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又发生了许多变化,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出现一批深刻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政治家族、商帮家族、革命家族、教授家族,譬如奉化蒋氏、官桥陈氏、小港李家、郑氏十七房、塘溪沙氏、盛垫马家等。
而“翁氏科技家族”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甬上显族”。主要原因翁文灏及其家族成员较早离开宁波,在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发展,使得地方的相关家族研究面临历史久远、资料不全等情况。
好在中国地质学会2022年的百年纪念,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承揽了宁波地区活动的整体策划与翁文灏先生的专项展览策展工作。
在活动筹办与专项策展过程中,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得以与翁文灏海内外家族成员建立联系,获得了较为完整、珍贵的家族成员资料,继而使得一个以著名地质学家、“中央研究院”首批三位宁波院士之一翁文灏为中心的科技家族轮廓得以显现,让家乡人民有机会重新认识翁文灏以及其身后的“翁氏科技家族”。
图二: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华诞促成了“翁氏科技家族”的研究成果。
宁波商帮的“根”
据翁氏家谱记载,石塘翁氏祖上系明末清初自闽入浙,定居于鄞县。初以务农并为人撑船谋生,后逐渐在商业上有所发展。
至翁文灏高祖翁开明(1786—1853)时,其曾任英商泰和洋行买办、是“大丰”品牌创立人,在其手中家业逐渐显著,在石塘设有裕丰造酒坊,在上海设裕大酱园、酒米铺等。
曾祖翁景和(1823—1877),字世昌,号梅臣,“善经商,在申有裕大酱园,设长丰绸庄、大丰洋布店;在杭设打锡箔厂;在衢州设上和南货店;在天津设乌木作场;在甬设宝大北船号、宝凤银楼;在乡设养鱼塘,西山潘岙设农场、果园及裕丰造酒坊……积资二百余万”。
祖父翁运高(1839—1889),字南山,榜名步云,号梯青,才华横溢,雅擅诗文,为当时宁波名士,同治甲子(1864)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后分发江苏候补知府,未到差,丁父忧返乡。
翁文灏祖父死的时候,他父亲翁传洙(1871—1961)分得20万两银子及上海的一所铺子,每年有好几千元的收入。
如此看来,“翁氏科技家族”追根溯源,也是宁波商帮的“根”。
图三:翁开明创立的“大丰号”在翁景和时期已名扬上海。
稍微展开说说,上海“大丰号”还出过两个著名的“伙计”——一位是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等职的盛丕华(1882—1961),早年的他是大丰洋布号司账;另一位曾任贸易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地方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粮食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的沙千里(1901—1982),早年的他是大丰洋布号跑街。
宁波院士的“尖”
院士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在17世纪中叶,法国最早建立院士制度。此后,其他国家纷纷仿效法国,成立科学院,聘选院士。
中国的第一批院士产生于1948年。“中央研究院”1948年选举确定了81名“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其中甬籍科学家翁文灏、童第周、贝时璋位列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酝酿建立学部制。195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布成立学部。
自1997年起,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同步进行每2年一次的院士增选。截至2023年2月,共授予165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5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其中宁波籍两院院士122人,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说过,“宁波人亦文亦武,文是院士,武是商家,文武相济,大事必成。”
“宁波院士”是宁波城市的“金名片”,“翁氏一门三院士”至少涵盖了四个维度——
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院士制度设置之后的宁波“首批院士”;翁文灏先后被授予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美国社会与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德国赫勒自然科学通讯院士,是中国最早的“国外院士”;
1948年获评“中央研究院”院士,翁文灏与1980年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1912—1994)是宁波“兄弟院士”;
翁文灏院士、翁文波院士与1997年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心植(1919—2012)是宁波的“叔侄院士”。
从这四个维度综合而言,“翁氏一门三院士”无疑是宁波院士的“尖”。
图四:“中研院”翁文灏院士(左)、“
中研院
翁文波院士(中)、工程院翁心植院士(右)。
“翁氏一门三院士”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开拓者、创立人。
翁文灏是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
翁文波是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地球化学、地震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翁心植是著名医学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控制吸烟运动的开创者。
他们是“翁氏科技家族”最为重要的标志人物,也是整个家族致力科技报国的楷模。
科技家族的“枝”
翁文灏13岁中秀才,19岁留洋,23岁获博士学位,最终成为中国一代科学巨匠、学术巨擘。
从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到国民政府的经济部长、行政院长,再到人民共和国的政协委员,翁文灏自身奋斗与成长的经历,深深影响了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也催生了一批在不同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科技人才,共同呈现了“翁氏科技家族”的璀璨星空。
在兄弟层面——
翁文澜(1895—1983)是法国波尔多大学医学博士、天津名医津宁医院创办人,也是翁心植院士的父亲;
翁文渊(1905—1985)是天津北洋医学校医学博士、公共卫生专家、福建省鼠防所所长,曾任清华大学校医、广西卫生厅厅长、杭州卫生局局长等职;
翁文涛(1898—?)建筑设计师、效实中学英文教师,是奉化武岭中学校舍规划设计师,后担任中华民国驻加拿大温尼(温哥华)首任领事;
翁文漪(1907—1978)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化学工程师,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特种火柴创制人、塑料材料开拓者,“红双喜”乒乓球研制者。
图五:翁文灏的四位“科技堂兄弟”。
在子侄层面——
儿子翁心源(1912—1970)石油储运工程专家、石油部总工程师,中国学习和掌握石油管道运输技术的第一人,发表了中国第一部《油管工程》专著;
侄子翁心桐(1917—1971)果树栽培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栽培室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
侄子翁心棢(1918—1999)力学专家、天津大学力学系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力学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侄子翁心梓(1922—1997)钛金属专家、美国总统顾问;
侄女翁梨驹(1933—)妇产科专家、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委员长。
图六:翁文灏的五位“科技子侄”。
在孙辈层面——
侄外孙马重芳是太阳能热发电专家、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是翁文澜外孙、翁景素之子;
孙女翁维珑是石油规划专家、中石油规划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是长子翁心源之女;
外孙徐昌煜是模具专家、先进成型技术学会创会理事,是女儿翁幼娟之子;
孙子翁维桓是机械检测专家、上海理工机电检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是幼子翁心钧之子。
图七:翁文灏的四位“科技孙辈”。
英勇抗日的“子”
“七七事变”发生时,翁文灏正在莫斯科参加第十七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回国后,一介书生阴差阳错地加官晋爵,也许与抗战中的民国政府急需能源支撑不无关系,但不管命运如何弄人,他在抗战中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翁文灏在抗战中的贡献首先是主持沿海工矿企业的内迁,有效保存了中国工业的实力。厂矿内迁实现了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心由东南到西南大后方的转移,保护了国家工业资源,为支援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翁文灏在抗战中的第二大贡献是组织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建设。在翁文灏的组织领导下,于1941年3月开始开发玉门油矿,创办了中国自己的石油工业。
除开发玉门油矿外,他还在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组织领导开掘钨矿、锑矿、煤矿和开办酒精厂等,为抗战军需和我国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翁文灏“书生报国”的情怀与行动也深深影响了翁家的年轻人。
翁文灏有四子。抗战期间,四个儿子及侄子、侄女婿以不同方式全部投身到抗战前线——
长子翁心源(1912—1970)负责设计建造从玉门油田八井区输油总站到四台炼厂的输油管道,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输油管道;
次子翁心翰(1917—1944)空军抗战英雄、中国空军第11大队驱逐机中队副中队长,1944年9月16日壮烈殉国,此时的翁心翰新婚仅7个月,父亲翁文灏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
三子翁心鹤(1922—2005),在兵工厂从事武器制造;
四子翁心钧(1925—2013),在西南联大学生时期征调担任中缅印战区(CBI)美军翻译官;
侄女婿柳东辉(1914—1942),是翁文澜之女翁心惠丈夫,空军官校第六期毕业生。毕业后担任空军运输机飞行员,1942年3月17日壮烈殉国;
侄子翁心植(1919-2012),是翁文澜之子、在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学生时期,征调担任中国远征军二○五师野战医院军医。
图八:1944年,翁文灏与前来慰问的翁心翰(右)烈士同学们合影(左)。
艺海翱翔的“孙”
告别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远离波谲云诡的时代纷争,“翁氏科技家族”的孙辈中出现了几位在艺术、文学领域取得一定造诣与成就的跨文化领域人才,而他们同时也与科技领域有着不解之缘。
著名风光摄影家、世界华人摄影学会副会长、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原名誉主席李元(1936—2023)是翁文灏妹妹翁杏仙之孙,李元独创的使画面超越现实景色的舞台式光线运用,被摄影界命名为“李元光”。李元在成为著名摄影师之前,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新泽西州立鲁特格斯大学物理系教授;
著名华人钢琴演奏家翁维亚(1959—)是翁文灏侄子翁心梓之女,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翁维亚同时还是钢琴教学手机软件“蜜蜂飞旅”(Flight of the Bumblebee)的发明人;
环球旅行家、曾获全球华人散文第一名的翁维民(1955—)是翁文灏三子翁心鹤之子,翁维民在成为环球旅行家之前是无锡第一人民医院的中医师。
图九:摄影家李元(左)、钢琴家翁维亚(中)、旅行家翁维民(右)。
门当户对的“亲”
优渥的家境、优良的门风、优秀的族人,翁文灏家族自然也是吸引了不少门当户对的“亲家”,其中不少也是宁波的名门望族。
翁文灏之女翁燕娟嫁给了中国早年地质学界的伯乐、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1881—1938)之子张宪秋;
翁文灏之女翁慧娟嫁给了著名教育家、藏书家、财政经济家张寿镛(1875—1945)之子张悦联;
翁文灏之侄翁心梓娶了晚清重臣李鸿章之弟、李鹤章(1825-1880)五世孙女李道基;
翁文灏之侄翁心植娶了宁波帮人士、民族乳业大华牧场创始人杜永康(1893—?)之女杜荷平;
翁文灏之弟翁文渊娶了“小港李家”李鸿祥之女李蓉芳;
翁文灏之姑翁传芳嫁给了“小港李家”李如山之子李祖基;
翁文灏侄女翁景素嫁给了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马鉴(1883—1959)之子马咸;
翁文灏之妹翁杏仙嫁著名诗人、文献学家李邺嗣(1622—1680)之后。
图十:“翁氏科技家族”的姻亲也多是江南望族。
因为中国地质学会创会百年纪念的缘分,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有幸系统梳理了以翁文灏为中心的“翁氏科技家族”。
在“翁氏一门三院士”(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植)的认知基础上,全面揭示了“石塘翁氏”在医学领域(翁心植、翁文澜、翁文渊、翁梨驹等)、材料领域(翁文漪、翁心梓、徐昌煜等)、力学领域(翁心棡、马重芳、马庆芳等)、农牧领域(张宪秋、翁心桐等)、石油领域(翁心源、张慕林、翁心树、翁心林、翁维珑、翁维瑾等)、军事领域(翁心翰、柳东辉等)、外交、艺术领域(翁文涛、翁维亚、李元、翁维民等)的“翁氏名人群体”,亮出了“石塘翁氏科技家族”在近现代甬籍望族中一张重要的“人文名片”。
通过“翁氏科技家族”的人才脉络梳理,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明显特征:
1.时间跨度大且不断代传承。石塘翁氏历经七代230多年,每一代均有杰出人物,每一位的经历都和国家命运和时代特色紧密相关,既体现出个人奋斗的轨迹,也映衬出大时代影响的烙印。
2.实现了“商帮家族”到“科技家族”的转型。石塘翁氏从翁开明的创业,经历翁景和的财富顶峰,转而出现了以翁文灏为代表的科技人才井喷现象,这之间既是血脉的延续,也是家族成员接续奋斗的滋养,才使得“商帮家族”踏上了“科技救国”“科技强国”的路径上。
3.中心人物翁文灏对家族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石塘翁氏的家族成员均以大哥、大伯、父亲、大爷翁文灏为榜样,不少家族成员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都有“中心人物”翁文灏的指引和提携,榜样的树立对于“翁氏科技家族”的显现作用突出。
4.家族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自翁文灏留学比利时开始,翁氏一门在教育中特别注重国际化,积极接受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多人赴国外留学,是“翁氏科技家族”成员在各自专业领域都取得斐然成绩的肇始。
5.“家国情怀”始终流淌在翁氏一脉的血液中。自翁文灏、翁文澜、翁文波、翁心源开始,他们在国外学成之后,都选择了毅然回归报效祖国;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翁文渊在重庆北碚抗天花、战霍乱;翁心梓在宁波捐建了以“收复中原”为寓意的中原小学;翁心瀚和柳东辉两位烈士献身蓝天、为国捐躯。
如今,“翁氏科技家族”的盛时身影已经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在此文行文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四大创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的故居中,仅有翁文灏故居还未面向社会公众正式开放,也仅有翁文灏故居尚未列入“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这样一个拥有宁波商帮的“根”、宁波院士的“尖”、科技家族的“枝”、英勇抗日的“子”、艺海翱翔的“孙”、门当户对的“亲”的科技家族,理应在宁波名人群体的序列中有着他们迟来的掌声与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