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创新向未来”——2022年“双碳目标下地球科学的机遇与挑战”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圆满召开

2022-10-27 0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为深入响应“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精神,2022年10月20日-21日,在江苏省理学2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江苏省地质学会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键地球物质循环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联合举办的2022年“双碳目标下地球科学的机遇与挑战”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在南京大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圆满召开。论坛有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45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的130人报名参加,线上有7000多人次通过蔻享直播观看了本次论坛。江苏省理学2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印晓星,南京大学党委常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济林,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现彩、副院长王孝磊,以及组委会和学术委员会代表刘媛媛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1.jpg

江苏省理学2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印晓星教授致辞

2.jpg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周济林教授致辞

3.png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现彩教授致辞

4.jpg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副院长王孝磊教授致辞

5.png

论坛召集人南京大学刘媛媛副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设置了“地球系统碳循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和“碳排放核算”等3个主题,共有32场学术报告以及2场相关软件的培训,围绕“双碳”主题对碳源、碳汇、碳核算等科学和工程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

    在专家报告中,滕辉教授介绍了碳排放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不同溶液环境下晶体表面方解石的沉淀溶解动力学机制;李青云副教授介绍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流体对建筑材料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去氮修复中的碳固化应用;凌博闻研究员结合微流控溶解实验和孔隙尺度数值模拟介绍了页岩中的水岩反应过程,为地质封存中的微观反应过程提供了新的认识;陆诗建教授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介绍了CCUS全流程技术,并总结了现阶段中国CCUS技术的发展现状;白娥教授则从土壤微生物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土壤碳固持的驱动机制,为我们理解碳循环提供了更深的认识。

    研究生报告拓展和延伸了专家报告的内容,进一步从不同的的视角和时空维度探究了与碳循环和固碳技术相关的过程和机制。报告中学术氛围浓厚,不少参会者通过报告建立了联系,以便日后更好地讨论。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交流,提升学术能力,本论坛还为研究生设置了优秀学术报告奖,在论坛结束后,学术委员会组成的评委团为报告研究生进行评奖并颁发了奖状。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南京大学推进“双碳”研究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又一举措,促进了江苏省内外青年学子面向“双碳”战略的深入交流,为青年学子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一次宝贵机会,增强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信心与能力。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继2021年开设“双碳”研究生暑期学校后,连续第二年围绕“双碳”国家目标举办研究生学术活动,这也为我院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和新时期学科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微信图片_20221027094958.png

论坛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