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与南京大学共同承担的“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为2015年度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地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年来,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海洋院突破传统地勘行业瓶颈,立足“大地质”发展方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南通通州湾、如东多地开展滨海盐碱地生态快速改良实践与探索。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盐碱荒滩已成为为鸟语花香、渔稻鸭共生的沿海生态高地,建成以粮食作物为主,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为辅的现代化滨海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实现了从沧海到良田的蜕变。
图1 通州湾耐盐水稻水旱轮作改良模式
项目立足于土壤水盐运移机理,从土壤环境调查→运移规律反演→水盐模型构建,摸清了滨海盐碱地水盐相互作用机制及互馈条件,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的水盐运移模型,实现了对土壤盐分发展的动态预测。
项目针对盐碱地改良过程常态性返盐问题,建立了滨海盐碱地水-盐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对水盐环境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与实时查询;了解了土壤返盐的临界状态,从而建立预警机制,有效指导现场人工干预。
项目针对土壤障碍的影响控制因子,紧扣土壤改良过程中降盐、抑盐难题,以控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结构,抑制毛细作用、提升土壤肥力等作为研究切入点,开展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了以微区域淡水生态循环系统、立体式生物质排盐系统、土壤团粒结构快速组建、复合改良剂研发、耐盐作物选种培育、旱作和水旱轮作多种改良技术模式等十多项核心技术体系;从水盐运移模型的角度,对改良技术方案进行了系统集成和优化,实现对滨海盐碱地的生态快速改良。
项目建立了国内首个综合型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标准,其最终落地的江苏省地方标准《滨海盐碱地生态整治技术规程》即将送审发布,将有效助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滨海盐碱地改良工作的推进。
项目建立滨海盐碱地改良示范区 1 处,推广区 2 处,总面积万多亩。其中,水旱轮作改良区实现了当年种植改良、当年收获(亩产均1100斤/亩)以及当年通过耕地质量验收的好成绩。截止目前,已有6000多亩滨海盐碱地应用我单位生态快速改良技术成为新增耕地。央视网、学习强国、江苏人民政府网站和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项目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图2 如东掘苴(旱作)改良模式
本项目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实践。根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在“科学保护利用滩涂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海水稻、生态养殖和耐盐蔬菜苗木等产业”政策指引下,立足于江苏本土的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成果必将为规划的落地和实施添砖加瓦,有效提升我省沿海滩涂资源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水平。